有人說台北之所以可愛是因為台北很「平均」,大家的生活、素質跟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都有相當的相似性。但對我而言,這樣的平均卻恰是我討厭台北的原因,富貴之人坐黑頭車所以我們碰不到,貧賤之人被關在所謂街友之家所以我們也看不見,我們認識同學同事,卻很難找到圈子外的人。
這樣的平均讓人很不安,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不只如此,卻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久了,也就習慣了。然後這個城市之外的一切事情也都不再重要了。
但是人真的是相似的嗎?這種平均是真的嗎?我覺得不是,儘管身邊的人有差不多的生活觀或經濟水平,卻仍然存在著巨大而細微的差距。但為什麼讓人覺得這個城市很平均呢?我想是一個很膚淺的理由吧,這個城市缺乏貧富差距,台北的貧富差距被隱藏了,隱藏成所有的人都是中產階級。不同階級的人不會出現在同一個時空,當然就覺得很平均!
而另一個造成平均假象的應該是缺乏種族與語言吧,不斷的看到不同膚色的人,不斷的聽到嘰嘰咕咕的語言,會刺激我們去想像這些人的來歷,去猜測他們的說話內容,為什麼他們會在這邊?而在此同時我們就覺得這個城市充滿了「多元差異」而沒有那麼平均。紐約倫敦那些老城當然是如此,新興的上海也讓我感到很恐怖,三步一個印度人,五步一個白人,哪有一個城市在三五年內國際化成這樣的?而當一個城市在種族跟語言上都多元到這種地步,他是不是有足夠的能量去包容跟孕育這樣的文化?
上海,我還看不出他的前景,總覺得這個城市還沒有能力建構自己的文化,像紐約、倫敦或東京那樣,將國際化本身變成一種在地文化的根,他進步的太快也太表層,但是我覺得他應該會變成一個不朽的城市,畢竟十里洋場的驕傲,應該還存在上海人的血液裡吧。
台北的外國人明顯變少了,政治經濟也都開始鎖國,因為缺乏刺激而造成的平均假象會變的更為堅固吧,身為一個海島,一個介於中國日本跟美國之間的海島,這樣,好可惜啊!!!
我幹嘛要寫這個???Peace out!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