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2007/09/19
美國紐約時報於9月18日宣布,從當天晚間起取消網站部分內容收費機制,此外,一九八七年以後的紐約時報資料庫也免費對外開放。這是由於網站內容收費機制之收益,遠不及免費提供內容帶來的潛在網路廣告收益。
從第一次的網路熱潮到網路泡沫,我就一直在想網路的獲利模式究竟應該是如何,會是朝向內容收費、服務收費、或是像傳統媒體一般的免費或「趨近於免費的」方式將自己定位在一個公共媒體呢?當然對我而言最悲慘的方向就是朝向全面收費的一步,內容與服務皆要向消費者收取並不低廉的費用。我認為那將是網路精神的死期,不過我也一直不覺得這樣的情形會出現。
然而,這樣的趨勢很明顯的是前幾年的網路獲利發展方向,從收費的網路硬碟、電子信箱、新聞資料庫、付費電子報...等等,網民不是要花錢買內容就是要花錢買服務。所幸我是資訊落差社會裡某種程度上的金字塔上層民眾,總是可以尋找更多的方式規避掉必須要付費才能獲得內容或服務的窘境。對我來說網路就是一個美好的共產社會,A要收錢我就去B,B也開始收錢我就去CDEFG。網路上有一百萬條路可以指向同一個結果呢!
而且網路世界似乎有一個定律,一個服務一旦膽敢開始收費就表示他已經大到一個程度,而當一個網路服務大到一個程度就表示他的服務品質開始下降,他們開始思考的是獲利而不是提升服務,此時必定會有一個服務更好而免費的平台在市場上崛起。然後這個崛起的平台大了之後也會開始想要收費,此時又會有第三個免費且服務還真的更好的平台再誕生。這個現象我稱之為「卡爾貪小便宜之網路牽制理論」。
因為有這樣的牽制效果,就算市場中的獨大服務也不敢貿然肆無忌憚的收費,而且很多網路霸權處心積慮建立的「使用者付費」(付費個My Ass)觀念也會因為新興平台的崛起而瞬間崩毀。MSN與Yahoo!的超鳥電子信箱竟有膽子收費且網友也似乎開始接受了幾年,但Gmail一出現就被打趴,拍賣平台先收上架費再收手續費,造就了露天的迅速崛起,無名雖不是因為收費而是一些其他服務上的爭議,但網友仍因為他在情緒上變成了有錢的貴公子而造成Pixnet的註冊人數一個月暴增五倍。而有經常在下載「試用軟體」或「24小時內大家都很有良心自動刪除的試看電影或試聽音樂」的人們更清楚這幾年網路主流的網路空間服務已經換了幾手了。這樣的循環在這五到十年間似乎不斷的在上演。
紐時取消付費機制因為可以吸引更多的閱聽人,而更多的閱聽人造就更大的流量,也就造就了更大的廣告收益,我必須說我真的很興奮看到這樣的發展,因為再一次驗證網路共產世界的勝利,我希望網路像電視一樣,你要收錢就去跟有錢的企業收廣告費吧,不要向閱聽人收那些微薄的小利。服務上請多去思考怎麼提升你的服務品質吧,服務一提升使用者就會暴增,你的廣告可以賣的更好更貴。當然身為服務向商家收取費用是天經地義,但請不要忽視網民的自由度與網路的分眾特性。所以某種程度的收費並不是罪惡,但一定要合理且手法漂亮。貿然且惡霸的收費政策很可能只是趕走自己的支持者而讓自己旗下的服務死亡,造就了另一個品牌的誕生罷了。這在實體資本世界也許不容易發生,但在網路世界扶植一個新品牌可是很快的。
歷經了好幾年的獲利掙扎,網路世界的獲利/付費關係似乎仍沒有被清楚的建立,獲利模式或付費機制雖然被建立了好多年,網友也逐漸接受「一般服務免費,高階服務付費」的觀念,但因為技術的一再進步,A的高階服務對新興的B而言可能只是基本服務,就像以前MSN釋出250MB信箱好像給了使用者多大的恩惠,但Gmail隨隨便便就來個2GB,迫使Yahoo!也乾脆來個無上限,這表示大容量信箱存取空間的技術早就是很基本的技術了,但因為霸權不願釋出資源給消費者才讓消費者以為大容量信箱是多高階的服務,直到攪局者的出現才讓大家認識到原來資訊不對等真的是暴利之所在,中華電信不也是這樣玩了我們一輩子嗎?
總之很高興網路發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資本完全壟斷,也希望未來網路是一塊能始終自由的空間!
2007/10/03
好久沒出現的落落長靠夭文~網路的收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Comments:
「卡爾貪小便宜之網路牽制理論」- 這個我真是狂有感觸啊!
無名從最早的使用者愛戴,到最後動軋得究,瘋狂被同業攻擊;在其中很無奈,有時候跳出來看看,但跳出來看也不過是個迴圈;網路還是有新的東西可以玩耍,總之人有那麼多需求 T.T ~
張貼留言